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为甘孜州海螺沟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冰川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盛宴。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有山,有水,有湖,有草,还有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它,要保护它。”这堂极具意义的保护冰川、保护水资源课程,在同学们满是好奇与期待的热烈氛围中精彩开讲。授课老师正是现年79岁高龄,在科研领域深耕不辍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55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冰川与环境研究事业中,积累了海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与深刻独到的见解。
张文敬表示:“给海螺沟的中学生、小学生进行了我的“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地区)经历和科普讲座,我觉得对学生幼小的心灵,灌输水资源的保护、水体安全冰川的保护,灌输这样的思想,作为科学研究者来说,也是我们的责任。责任重大,责任在肩,希望水环境、冰川环境越来越好。”
课堂时光飞逝,转瞬即逝。下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瞬间化身为热情的“小粉丝”,纷纷开启“追星”模式,将张文敬研究员紧紧围住,满心期待地索要签名。
海螺沟景区磨西镇中学校学生罗雪娇说:“通过这堂讲座,我知道了3月21日是“世界冰川保护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螺沟人,我知道了保护生态、尤其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呼吁同学们一起保护生态和水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等。”
海螺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贡嘎山东坡,有着丰富的冰川资源与多样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磨西镇中学校一直积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重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育,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此次张文敬研究员的精彩讲座,更是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为校园环保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让学生们对身边珍贵的自然财富有了更深刻认知。
海螺沟景区磨西镇中学校校长王平介绍:“今天张教授通过对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川与环境科学考察的亲身经历,展现地理冰川景观的资源禀赋和恢宏壮观,让冰川这个地球特殊的环境朋友永远与人类和平相处。学校下一步将教育宣传与课程融合,将冰川保护、水资源管理纳入地理、科学等课程。推进冰川保护实践项目,推行“无车日”活动,组织学生徒步或骑行上学,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共建微型气象站,监测校园周边温湿度变化。”
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等联合国机构数据显示,全球各地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仅在2024年,全球冰川就损失了4500亿吨,自1975年以来,冰川的融化累计达到9千亿吨。倘若按照当前的融化速率持续下去,冰川极有可能在本世纪内消失。保护冰川这一珍贵的水资源宝库,刻不容缓。
张文敬说:“冰川是江河之源头,这一点它的意义非同小可。长江的源头,黄河的源头,澜沧江的源头,怒江的源头,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都是以冰川作为中心。保护好冰川,对母亲河的水源地就是一种保护,所以说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更多,那么就对人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自身把环境保护好,把冰川保护好,把水资源保护好,那么才能够让我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到真正的长治久安。”
记者:高瑞茹 刘永飞 尚书 海螺沟融媒体中心